《测绘地理信息》
一、地图知识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通识教育概述
众所周知,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西方,有人说它是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首次明确提出的,也有人说是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年第一次将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到一起提出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更有人将其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1]。
解放前,我国若干精英大学仿效欧美实施通识教育,在一个很小范围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效仿苏联建立起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因为适应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展现出自身的制度性优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性人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在局限性开始暴露。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率先借鉴欧美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改革经验,开始进行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和法律法规,为积极推进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奠定了宏观的制度支撑。这一时期,我国的通识教育主要是以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展开。近十年来,我国通识教育的主导力量开始转向大学的自主力量,通识教育声音也慢慢高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声音,并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广泛借鉴了世界上通识教育的经验[2]。
(二)地图知识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设有专门的地图教育委员会,说明地图教育的重要性。美国著名地图学家鲁滨逊把阅读地图视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备能力”。一个民族对地图知识掌握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程度[3]。我国著名的地图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教授,在为《新编地图学教程》写的序中说:“地图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对于许多行业来说都更加需要。无论你将来准备做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工程师、旅行家,最好不是‘图盲’”。
1.地图已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地图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国际上三大通用语言(音乐、绘画、地图)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城市变迁的记录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百姓生活的服务者,具有国家主权象征、大众生活向导、科学研究工具、知识传播载体、管理决策依据等重要作用。在古代,由于技术的制约及统治阶级的限制,普通百姓几乎接触不到地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地图应用几乎无所不及,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并丰富着每个人的生活:在日常生活的走亲访友、探寻美食、观光旅游、出差学习中都会用到地图,有人热衷地图收藏,有人开发具有地图元素的剪纸、服装、茶壶、魔方……甚至连锻炼也会用相关APP在地图上记录下自己的运动轨迹,发到朋友圈。
对普通大众稀松平常的地图,却鲜少有人对它有较为详尽的了解,不知道地图从何而来,球面上的点位如何映射到了平面上,该从哪里获取工作需要的地图,地图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地图作为可视化工具对自己的专业可以有怎样的帮助……作为在校大学生或社会成员一分子,应该对我们身边的事物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2.地图知识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应用
木匠出身的约翰·哈里森发明了精密的航海计时器,从而解决了经度测量的问题[4];绘图师哈里·贝克设计了伦敦地铁线路图,成为了世界各地交通地图的模板[5];医生约翰·斯诺通过绘制霍乱爆发地的地图追溯到一个水泵污染源,使该病得到根除,从而使绘制地图法成为医学地理学及流行病传染学中的一项基本研究方法[6];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发展为现在的板块构造学说[7];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瑷珲-腾冲线”(胡焕庸线)对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气候特征、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向社会和科学界提出了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很多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8]。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地图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同时也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在通识教育中增加地图知识可以促进学科的交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增强。
3.有关地图违法违规以及信息泄露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地图教育迫在眉睫
上一篇: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