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
一、引言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平台将与传统测绘深度融合。为适应学科发展,我校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2019年,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获得了“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灾后建筑物损毁智能识别与信息提取”“基于历史影像数据的钦州湾景观格局反演研究”等10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根据《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校内外创新人才资源,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由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组成,是一个知识互补、互相协作的小组[1],旨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促进创新教育改革,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二、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创新项目导师团队建设的作用
(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建设创新项目导师团队,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测绘”背景下的教学研究,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加强创新课程的改革与交流,构建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测绘地理信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智能化的内容在各专业课程中明显增多[2]。教师应掌握测绘数据信息化、智能化处理的新方法,用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导师团队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促进创新与学科融合
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自然资源部”,并赋予其“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要职责,“国土空间规划”进入测绘人士的视野。“国土空间规划”是“多规合一”改革的重要成果,集成了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多个学科方向,是知识创新、学科融合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具有学科融合的教学和科研基础。教师通过团队平台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开拓新的研究视野,促进研究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二、导师团队建设机制
(一)学科融合机制
为实现优势互补,鼓励跨学科、跨院系组建团队。团队应吸纳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主要包括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在土地、房地产等方面的应用等,这样做有助于实现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二)项目导向机制
团队科研应建立在教师已有或即将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将大项目划分成子项目。学生可以在子项目的基础上申报创新项目,项目申请书在导师团队的建议和指导下完成,以便提高开展项目研究的可行性。
(三)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校企共同组建创新团队,每支团队至少有1名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明确校企导师双方在指导创新项目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共同指导学生的创新项目。
三、导师团队管理及职责
导师由创新创业学院聘任,受聘导师应自觉接受创新学院的领导和管理,指导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具体职责如下: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类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校级以上创新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发表创新研究论文;开设创新课程,撰写创新教材或讲义;参加或引进校外企业家进行创新讲座和论坛;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培训或会议。
四、导师团队的实施及初步成效
学院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育,为导师团队提供国土资源利用与测绘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测绘仪器室、土地利用模拟实验室等实验室。以学院导师团队为例,团队共有9人,副高以上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校内导师8名,企业导师1名。结合团队成员在地理信息、机器学习、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引入新型“人工智能+”技术,面向“互联网+”相关应用,围绕“健康城市”的主题,从城市安全风险智能感知与干预、城市设施时空智能规划、城市交通预测与智慧出行等若干方向,打造典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项目。
自2019年10月我院测绘地理信息创新项目导师团队成立以来,在团队的努力下,我院获得土地资源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项目,获得“GNSS原理与应用”“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房地产经济务实”“土地规划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7门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带领学生参加了全国房地产策划大赛、全区高校无人机竞赛等比赛,屡创佳绩,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10余项,在南宁师范大学首届大学生“创客马拉松”活动中获得4个一等奖,3个三等奖。
上一篇:基于典型实战项目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