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

从中国地理课程思政设计窥探高师地理课程思政 

来源:测绘地理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整体课程观,推动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履行教育责任,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1]从而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目的。

《中国地理》是高师地理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经济-技术科学的交叉课程,融合了中国自然、人口、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中国地理》课程是综合性、区域性、理论性、实践性兼具的多元化的内容体系,便于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本文通过对高师地理必修课程《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为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高师地理课程思政化建设必要性

1.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需求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反华势力不断抬头。2014年的香港“占中”事件中,不明就里的青年学生在别有用心的西方反华势力鼓动下,做出了有损祖国安定团结的错误行为。纵观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绝不容忍、也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牢记历史,不辱使命,才能推动我国强大和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教育重要且必须。

2.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的需要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受到西方思潮影响以及媒体不良舆论引导,“金钱至上”“盲目追星”“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等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消极作用。青年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其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是国家振兴、民族自强和家庭幸福的需要。

3.提升高师院校办学质量的需要

(1)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高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先进理念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建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2)课程思政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教师重要性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师院校担负着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教师的职责,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社会对高师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能够开展学科教学工作,又要能够实施德育教育。只有完善高师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学科教学能力的同时,强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并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课程建设的需要

2017年教育部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国各级高师院校按照要求,以课程为依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深入挖掘内隐的思政教育资源,并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间接性、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要打造“金课”,杜绝“水课”,重视课堂教学阵地。[3]“金课”建设的重要内涵是“立德树人”,在紧抓教学的同时,将“金课”内涵建设落实到高师课程教学中。

二、《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原则

2019 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围绕以上“八个统一”,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应以培养目标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特性,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上一篇:强化六种教育推进地理课程思政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